中医康养>学术交流 中医创新诊疗技术研究

中医创新诊疗技术研究

中医学发展到今天,疗效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让这一古老的科学重新焕发出生命力,还需要理论与诊疗技术和时代的接轨。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将其古老的中医学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创新,如何在传统诊疗基础上有所发展,如何让中医诊病名称与康复标准与国际医学接轨,将是21世纪发展中医事业最艰巨的任务。

传统医学认为:“经脉者•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以及“经络•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等理论,都说明人体健康与“经络”有关。但是,怎么知道哪条经络不通,不通又怎么能让“经络”畅通呢?是困扰中医临床的千古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了解“经络”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才能够有的放矢,进行深层研究,否则再发展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经络”仍然是一个迷。本人认为要研究“经络”的实质,首先要研究中医所述“气”的概念,也就是“气”的物质基础是什么?93年我们开发成功经气测平仪和经气导平仪,先后对数万名不同身体状况,不同年龄的人,进行测试发现,年老、体弱、多病的人,人体生物电则弱。年轻、体壮、健康的人,生物电则强。这一现象与中医“年老、体弱、多病气则虚;年轻、体壮、健康的人气则盛”完全相符。而且通过测试,查出哪条经络不通,利用经气导平仪进行定向导通,对数百种疾病的治疗均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其疗效也完全符合中医“经络•通则为治”的理论。

经气测平仪、经气导平仪问世近30多年来,通过大量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不仅可以恢复病人正常髋关节功能,消除疼痛,而且通过治疗后X线片观察:新生骨小梁形成,死骨组织吸收,囊性改变消失,塌陷区得到明显修复。其作用基理在于,利用导平仪定向冲击特性,从股骨末端冲击到股骨头,以每小时4000多次的被动冲击,肌肉收缩,侧支循环系统作用加强,导通经络改善供血,促进股骨腔内骨细胞、造血细胞等其它组织细胞的再生,为病人解除终身残疾和置换股骨头的高额费用及手术痛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是利用导平仪的定向冲击特性,对突出部位上端椎体以每小时4000多次向上冲击、减压、韧带回弹,迫使间盘回纳,迅速消除临床症状。导平仪治疗糖尿病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提高胰岛受体功能,迅速降低血糖,缓解胰岛负担,促进胰岛β细胞的再生,调节人体机能平衡,让许多病人最终达到不服药,恢复正常生活。通过30多年的临床应用,利用测平仪,测出受阻“经络”。用导平仪进行定向导通“经络”,对股骨头坏死、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膝关节炎、骨不连、糖尿病、中风后遗症、外伤性瘫痪、三叉神经痛、慢性胃炎、肠炎、前列腺炎等许多慢性病都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具备养生保健作用。

中医“望、闻、问、切”,延用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人类战胜疾病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由于诊断结果是以“阴、阳、虚、实”而论,所以无法与现代诊断名称相融合,是困扰中医发展瓶颈之所在。目前许多慢性病,特别是肿瘤早期,病人没有任何不良感觉,很难用“望、闻、问、切”发现肿瘤。当病人感到有明显不适应时,一经确诊,大部分癌症患者已发展到中晚期,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而夺去了病人的宝贵生命。

近年来本人对:“经络”的另一些作用进行研究,“经络”是输送人体生物电能的一套低电阻、良导体功能路线。经络在输送“生物电能”的同时,也具备传递人体生命信息的作用。经过反复研究、反复对照、在不用“望、闻、问、切”,不用仪器配合的情况下,利用“经络信息感传扫描技术”,临床对照结果与B超、X线、CT、MRI等现代诊断仪器大致相符。对现代仪器无法确诊的功能性疾病,通过“经络信息扫描”、其结果与病人的临床表现也基本相符。“经络信息扫描”对许多慢性病早期形成、肿瘤的早期发现及治未病的研究更具有实际性意义。有利于人类有病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早康复,并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盲目检查所带来的大量资金损失及各类射线对身体的综合伤害。

“经络信息扫描诊病技术”目前所涉及的部位:颅脑、咽喉、甲状腺、气管、肺、肝、胆、胰、心脏、胃、肛、肠、肾、膀胱、子宫及附件、前列腺、乳房、颈椎、胸椎、腰椎、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肘关节等人体主要部位的病变及功能性改变的辅助检查。“经络信息扫描诊病技术”具有速度快、无副作用、准确率高,诊查范围广等特点。

希望得到政府及中医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进行对照鉴定,理论进一步完善,同时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中医掌握,为中医诊断学的创新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吴建国)

国普网

国普网视

国普网视(国普网)是以资讯、图片、视频发布为宗旨的融媒体平台,致力于展现视线里的中国,用多元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为公众呈现一个真实、鲜活、多彩的中国。目前,国普网视与多家国家级社团联合开通了三农、中医康养、拥军爱警、丝路文化等行业频道。
1、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普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栏目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栏目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网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2、凡本栏目注明“来源:国普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栏目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栏目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应在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普网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栏目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580770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