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代,选择了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了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习主席这句话,深刻阐释了“吃苦”与“收获”、“奉献”与“高尚”的辩证关系,对我们青年人如何选择、如何成长具有深刻启示。
第一,这句话源自习主席从青年开始的深邃思考。人生的奋斗始于青春,“三观”的培塑也成型于青春时期。1969年,15岁的习近平来到延安梁家河插队,开始了知青生活。他回忆那段日子过了“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从北京首都到延安的小山村,对一个才十多岁的青年,带来的身心落差无疑是巨大的。习主席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从这句话中,可见习主席当时思想斗争之激烈,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斗争后,习主席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奉献,带领当地群众点亮了陕北的第一盏沼气灯、开挖了梁家河第一口深水井,吃苦换来了满满的收获,奉献赢得了乡亲们的肯定,知青习近平成长为劳动的好把式、群众身边的好后生、组织眼中的好同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习主席青年时期,我们可以看到他身上那种积极乐观、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成就了习主席今天特有的领袖气质,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深层的价值根基、精神特质和实践导向。
第二,这句话饱含着习主席对青年的殷切教诲。习主席从正面阐述了吃苦和奉献的意义,也多次深刻批评一些青年存在享乐主义怕吃苦、利己主义怕奉献的问题。习主席深刻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强调“伟大梦想不是等出来、喊出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当前,我们正处在船到中流、人到半山、逾进逾险、逾进逾难的关键时期。尤其我们这代青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骨干和栋梁”,不奋斗、不吃苦就难以实现复兴伟业。这也是习主席反复告诫广大青年要“奋斗”、要“吃苦”、要“奉献”的深意所在。
第三,这句话给青年如何选择指明了方向。习主席强调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段话虽然非常朴实,但却意蕴深远。我们都要明白,在青年时选择“吃苦”,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就会收获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在青年时选择“奉献”,就能自觉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找到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从而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成长和成就一个“大写”的我。
第四,这句话告诉我们青春关键在吃苦在奋斗。青春,是令人羡慕的资本,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奋斗,是青春的本分、本色、本质。习主席多次强调:“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是人生精力最旺盛时期,是创新力、创造力的活跃阶段,是塑造自我、强大自我的黄金年代,具有无穷的爆发力,此时不奋斗、不吃苦、不奉献,又待何时?特别是我们这代青年人的成长历程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高度契合,伟大时代需要我们这代人,在最能吃苦的青年时期要多吃苦、吃大苦,在最能奉献的青年时期要多奉献、真奉献。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也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武警警官学院 蔡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