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推动高校法治教育,努力实现三个转化

推动高校法治教育,努力实现三个转化

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法宣传性质的高校法治教育具有丰富性、时效性、思想性与理论性较强的特征。高校是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要阵地,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大举措。

系统进教材,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应根据现实需要,及时调整、补充和完善高校法治教育相关教材内容,准确体现和反映党的理论最新成果,使教学内容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保持同步。在用好用活指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基础上,辅以教学参考、中央重要文献、实证材料等,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此外,将有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课外读本、网络资源作为已有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体现思想的进步性和时代的发展性。

有效进课堂,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思政课堂是高校法治教育主阵地,是由“进教材”到“进头脑”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法治教育的基本环节。一方面,要系统梳理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紧密结合现实,充分回应学生兴趣点与困惑处。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除了常规的课堂讲授式、案例分析之外,尝试采用情境式、问题链、boppps等教学方式,同时结合MOOC、SPOC、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媒体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要多途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教师要深刻领会法治教育的重大意义,通过参加专题培训、专项课题研究等途径提高理论水平,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比赛、督导评课等手段提升教学技能。

扎实进头脑,实现教学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一方面,凸显思想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培养其运用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另一方面,重视实践引导。例如通过组织大学生模拟法庭实践、旁听法庭公开审理、参观法治展馆、社会实践调研等环节实现法治理念的内化。不回避热点问题、争议问题、突出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的疑问,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与价值观。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用生活中鲜活的案例让党的创新理论之光照进现实。

(作者:房玉春,系山东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国普网

国普网视

国普网视(国普网)是以资讯、图片、视频发布为宗旨的融媒体平台,致力于展现视线里的中国,用多元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为公众呈现一个真实、鲜活、多彩的中国。目前,国普网视与多家国家级社团联合开通了三农、中医康养、拥军爱警、丝路文化等行业频道。
1、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普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栏目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栏目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网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2、凡本栏目注明“来源:国普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栏目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栏目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应在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普网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栏目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580770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