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力度。
《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方案》统筹部署了8项重点工程,包括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和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工程,安排了26个建设项目。
其中,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提出,以地市级中医医院为重点,建设130个左右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医特色重点医院;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中医康复中心,推动地方加强中医康复科建设,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布局35个左右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开展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提升中医馆服务能力。
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提出,建设50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辐射带动提升区域中西医结合整体水平。
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提出,要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若干中医药相关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医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3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10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实验室,支持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按照有关规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
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提出,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招录7500名左右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支持1.25万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开展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
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提出,建立健全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方法,系统开展100种中成药的临床综合评价,丰富中成药精准用药信息方面的内涵;初步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构建符合中药特点的安全评价方法和标准体系。
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提出,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及其数字博物馆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