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检察官》系列作品的第一部《刑事检察官之真凶》即将面世,我是很开心的。电视剧版早已完成,也数易其稿,最后所写的每个人物在面前都无比鲜活,好像认识多年的朋友。
当然,我是愿意她被做成电影、电视剧的,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影视作品受众面广,老少咸宜,比较形象直观,影响力大。但能否被拍摄成影视作品,受制约的因素太多,不是作家、编剧所能掌控的。
出版作品涉及的变量相对比较少。但纸媒市场一直不景气,导致现在作者出版作品时必须考虑到图书市场的尴尬。这是这个时代的局限,不是哪个人能左右的。
变成影视作品自然要面对的变量很多,想要坚持表达自己所表达的东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叙事结构和风格、人物设置、事件设置、对话和语言等诸多方面,要照顾资本和制作者的意见。作者必须要学会沟通,学会妥协,以致最后形成的综合影视产品到底是什么玩意,也不敢确定。
但图书出版、影视制作都是有规律的,只要参与各方尊重该行业的规律,结果一般是相对公平的。
就检察题材而言,我们是较早一批开掘此类题材的检察机关内部人士,开发得不够深入、不够精彩、不够大众化和商业化,有我们自身的原因。
鲜活的司法实践,不断给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启发,如何在符合现有体制、政策的前提下运作好这一题材,一直是摆在我们这些创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与一般作者不同,我是怀着感情在从事这一题材的创作,从28岁进入司法机关工作,一晃快三十年了,这个行业、这支队伍、这些案件,我无比熟悉。我也只是写了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只是努力写好而已。
在给法治文化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一门讲座课堂上,有学生问:检察官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很大,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当然,也有很多回答的角度,历史的、比较的、学术的、现实实践的……我的回答是,首先,检察官是人——挨打也疼,喝多了也吐,没钱也着急,也会因为父母亲友生病、孩子上学就业、自身升职晋级等世俗的问题焦虑;其次,检察官一般是体制中的好人,他们大多正直、善良、坚持司法的原则和底线,在努力维护着公平和正义。对于这份检察官的职业,他们保持着足够的敬畏和热爱,他们是我们这个体制有效运作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第三,检察官是法律人,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组成部分,是有法律专业技能的好人,在行使权力时,会心怀悲悯。当然,光有一副慈悲心肠是做不了检察官的。我的同事、检察官刘哲说过“你办的不仅仅是案子,也是别人的人生”,如何面对疑犯及其家人、被害人及其家人,不单单是个法律问题,还要有司法的温暖和关怀……
有人把司法工作者比喻成“燃灯人”,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检察官、法官作为司法工作者,应该是一盏灯,一把火炬,将公平正义的光辉照进民众心里的阴暗角落,给无助者以光明,给罪恶者以救赎。
优秀检察官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同理心。他们透过大量的卷宗、证据材料,对嫌疑人、被告人的讯问,对证人和当事人的调查,努力还原案件的真相——一方面,要找寻被告人犯罪的动机,尤其是被告人走到成为囚徒的各种原因,有针对性地教育被告人,也为预防同类犯罪再次发生提供必要的警醒和参考;另一方面,他们还很较真,必须尽可能搜集被告人罪轻罪重的各种情节,并如实提供给法庭,这是作为检察官必须承担的“客观性义务”。这就与律师、警察等法律人的职业角色要求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同理心,这种办案较真的精神,从大量检察官身上都可以找到,譬如我的前同事、市检一分院检察官张荣革。关于张荣革,我曾写过一篇几万字的报告文学《无悔青春志》,讲述其从一个“法律学徒”成长为一位优秀检察官的经历。也曾将其办过的部分有意思的案子写成一本书,书名叫《命案指控》。很遗憾,我的工作几经变化,这本书始终没有修改完毕。但其办理的“田玉绿灭门案”、“小四川被杀案”,我把写成了电影剧本。其中,《身份疑云》已经拍成了电影,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其素材原型就来源于“田玉绿灭门案”。我的朋友、《劳动午报》的记者张展还将此故事写成了一部八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京东恩仇录》,在《劳动午报》上连载。当然,电影不是张荣革办理田玉绿案的纪实叙述,而是在遵守电影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对素材进行了升华、提炼,融入了其他案件和一些现实时代元素,融入了编剧对这起案件的深入思考。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京东恩仇录》和《身份疑云》是不同体裁,影响面也不同,但无疑都是传播法治文化精神的有益尝试。
写作检察官题材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检察官的忠诚和担当,坚守和执着,无私和无畏,纠结和焦虑,爱恨忧喜……通过他们办理的一个个案件得以展现。
再回到一个话题:为何要写这些检察官呢?
2008年是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0周年,我们单位搞了一个座谈会,请了很多退休的老同志来参加,其中一位便是刘奇光老人。老人是离休干部,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山东跟小日本拼过刺刀,干掉了七八个日本鬼子。就是这位传奇色彩的老人,1978年之后,做过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的处长、副检察长,直到退休。这次持续三年的疫情中——2022年3月22日,老人走了,享年101岁,没有追悼会,就这样离开了。单位也就是发了一个不足百字的“讣告”。像刘奇光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他们曾经是检察机关的传奇,遗憾的是: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故事?甚至,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他们不应该被忘记!
在检察院的历史中,有无数个英雄和传奇,正是在他们的引领下,创造了检察机关的辉煌。
在今天的检察院的现实实践中,也有无数个检察官,默默地立足本职,恪尽职守,正创造着他们的传奇,将法律监督事业带向新的高度。
刘奇光、方工、张荣革、徐达、刘哲等一批优秀的检察官应该被记住,应该被人民群众记住,应该被历史记住。他们为了心中坚守的这份职业信念,奉献了青春和一生宝贵的年华,他们是和平时代的英雄。
书写他们的故事,不仅仅告诉读者,这些前赴后继的检察官也是有故事的人,更是要提醒即将步入检察官队伍的同仁、战友,我们是在薪火相传前辈的伟大事业。
依法治国正在成为我们国家的目标,公平正义的事业已成为我们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前路漫漫,道阻且长,我们仍需不懈地努力。(海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