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田对民俗表演艺术的贡献,不仅在煤矿、在农村,还在军营。全军上下按照习主席“打造强军文化”的号令,大力发展军营特色文化,广泛发动官兵参与威风锣鼓队、腰鼓队、舞龙舞狮队等广场文化活动,营造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氛围,构建充满激情的军营特色文化,鼓舞军心士气,,陶冶官兵情操.,促进部队的全面建设。军人的舞龙舞狮与老百姓的舞龙舞狮相比较,两者有着同样的喜庆和欢乐,但军人的舞龙舞狮更刚烈更勇猛,蕴含着军人敢打必胜、一往无前的铁血精神。正是这种效果,使舞龙舞狮成为全军上下普遍存在的军营文化现象。
王克田是个退伍军人,1963年入伍,因有文艺表演才能,常年被抽调到军文艺演出队,去军舰、海岛、机场、军营演出。2003年5月23日,他正和徐矿的独唱演员周广杰等几个朋友小聚,周广杰无意中看到当天的《彭城晚报》上有一则驻徐的空军后勤学院招聘民俗表演教练的广告,忙对王克田说:“你可以去试试。”王克田一看是部队在招聘,马上说:“我得去”。空军后勤学院首长不仅对王克田的艺术水平很满意,更满意的是王克田是一个有6年军龄的文艺兵,而且是1963年的老兵,信得过。如此,王克田再次走进阔别了35年的军营,似乎又回到当年,这里的一切他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走路都挺直腰板,保持军人的气质和身姿。部队就是部队,一声令下,战士们生龙活虎、热情高涨,在王克田的带领下刻苦练习,结果空军后勤学院这支百人威风锣鼓队,在全空军广场文化调演中荣获一等奖。空后威风锣鼓的优异成绩引起了其他驻徐部队首长们的注意,当得知是一个叫王克田的老兵教的,立马有样学样。驻徐州泰山营房某部先找到王克田,训练出12条舞龙,40只舞狮。接下来为驻徐空军某部培训出100人的威风锣鼓,再接着为驻徐高炮某部训练了百人锣鼓。王克田在军中的名声越传越远,先后应邀去了驻南京炮兵某部、驻淮安炮兵某部、驻合肥炮兵某部、驻新沂特战某部、北京空军后勤、驻长春空军某部、驻沈阳空军某部、,驻徐装甲某部等单位,训练的内容有百人威风锣鼓、舞龙舞狮、安塞腰鼓等,共计为部队培训民俗表演骨干2000余人。每次演出取得成功,官兵都是一片欢腾,首长和战士们都要跟王克田合影留念。
王克田六七十岁了,又是1963年的兵,部队官兵都亲切地称呼他“老爷子”,驻长春部队政委还请他这个老兵给战士们作报告,谈谈一个老兵的从军体会。有的战士跑到招待所与他聊天,一直聊到熄灯号响起。2006年6月26日的《徐州日报》第四版刊登了题为《锣鼓敲响军民和谐曲》的文章,表扬王克田为部队军营文化建设做出的贡献。
2016年8月,王克田因腰脊椎压迫神经动了手术,术后第四天,北京某部有一场为中央军委领导演出的重要任务,需要他去指导。他要求岀院。医生说:“你必须卧床康复,如果过早活动造成神经错位,有终身坐轮椅的可能,你如果坚持出院,必须在岀院证明书上签字后果自负。”王克田想, “若有战,召必回”,这是退伍军人的最高境界,是对祖国的承诺誓言,虽说军营文化建设不是战争行为,但只要是部队的召唤,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也要体现自己这个退伍老兵 “召必回”的情怀。他没听医生的劝阻,在出院证明上签字,登上了北上的列车。到了北京部队后,腰部疼痛,从招待所到排练场地只有一百多米,他要歇息两次才走到,为保护腰部,他坐在椅子上指挥排练,终于圆满完成了这场为中央军委首长演出的重要任务。
2018年,他儿子患肝癌,医院已下了病危通知书,此时淮安驻军某部举办庆祝八一建军节文艺晚会,请他去训练民俗表演队。他心里非常矛盾,一边是患绝症的儿子,一边是部队的演出任务,结果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素质,让这位老兵选择了去部队。到了部队,与首长只字未提儿子的病情。任务完成后部队首长让他在部队休息几天再回徐州,他急着要走,首长再三挽留,他才含泪说出儿子已下病危通知书的实情。部队首长紧紧握着这位老兵的手,感动得也流下热泪,以个人的名义送上慰问金,发动民俗表演队的官兵捐款。王克田是早上8点多的火车,部队首长6点多钟就赶到招待所给他送行。他回到徐州,儿子已去世了,连最后一眼也没能看上,愧对儿子是他这辈子内心挥之不去的痛。北京部队首长知道这个情况后,专门赶到徐州向王克田表示慰问,把王克田感动得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