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让每个人在培训后都能掌握一定程度的救命常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遇到突发状况的危急时刻,每个第一目击者都能够勇于和善于伸出援手,科学有效施救,挽救生命于黄金时刻,是我们企业始终坚持的初心。”——李静
人物简介:
李静,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卫生应急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北京灾难医学分会副主委、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转化创始人,亦是中国心肺复苏时代先锋奖获得者、中国卫生应急突出贡献奖获得者、2020年“科创中国”榜单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先导技术转化创始人。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如何在“黄金4分钟”内让心脏骤停的患者通过更有效实施的心肺复苏,降低心脏猝死的死亡率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由德美瑞医疗转化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这项拥有30余项国家专利的技术,获2020年“科创中国”榜单先导技术。运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不仅可以避免胸肋骨骨折,而且可以确保建立高质量的人工循环与呼吸,开辟了一条起腹心动、起腹呼吸的中国特色心肺复苏“心”途径。目前已普及到千所医院,及社卫、乡村卫生院、养老、公共场所等场景。无论是心肺复苏设施的普及,还是心肺复苏科学知识的传播,实乃关系到千家万户百姓平安之大业,而承担着中国心肺复苏转化创新的德美瑞医疗掌舵人李静董事长更是满心期待。
无论是设备的普及,还是知识的传播,其工程之浩大,体系之完善,也让我们对德美瑞的掌舵人心生好奇。初见李静,顿觉眼前一亮,裁剪得体的职业装,姣好的面容,优雅从容的气质由内而发。谈吐间,更是明眸浅笑,不急不缓,条理清晰,专业干练,让人如沐春风,获益匪浅。
“百千万亿平安精准健康工程” 助力健康中国
在以健康中国为战略的伟大时代,“大健康”理念从理论付诸实践需要时间和过程,而由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华医学会共同倡导的“百千万亿平安精准健康工程”更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作为急救产业转化的医学代表,李静有幸加入并被推举成为三个学会的副主任委员,参与学会工作,发展心肺复苏事业,同时推动三大学会所倡导的“百千万亿平安精准健康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背景主要基于中国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小于1%,普及率小于1%,心肺复苏装备每万人小于1%的情况,如何解决全民心肺复苏技能普及的问题、科普传播的问题、以及实施心肺复苏的装备条件等,这些问题也成为提升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要素。
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医疗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心脏停搏患者的整体抢救成功率,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高效的心脏停搏综合防治体系。因此,三大医学学会联合发动“百千万亿平安精准健康工程”,即在全国建立数百家精准健康传播基地,精准组织科普传播、培养数千名心肺复苏培训导师,以此为精准科普传播源;铺设数万个平安站,用于精准心肺复苏救护、惠及数亿民众的生命。从个人到家庭,从社区到社会,从救护到医疗,从群体到个人,从健康个体到冠心病患者建立多维立体防救体系,精准心肺复苏。该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广大民众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普及,有利于提升广大民众的健康素养,保障广大民众生命与健康。这项工程切实为改善民生、建设“健康中国”做出了贡献。
平安站落地实施 科技助力精准健康传播
德美瑞团队承担了工程中平安站的技术研发与项目落地工作。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为社区、卫生基层、医疗机构、机场、高铁、银行、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平时呵护心、适时监护心、急时救护心的心脏猝死防治救站点——平安站,通过5G智联、站点物联、社区人联,构建个人、家庭、社区、公共场所及院外、院前、院内一体的心脏猝死防治救平台。可以说,平安站在精准健康的落地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如何精准?李静谈到,首先需要精准人群(不同年龄、地区、职业、性别)、精准技术,除了精准的医疗技术,还有数据工具,如AI、人工智能穿戴设备、远程、区块链等;其次是精准过程,就是通过精准检测、治疗、康养每一个过程,来实现个体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源于心肺骤停产生的生命巨大危害性80%都发生在院前,具有发病先兆往往只有数分钟至数小时、抢救时间只有几分钟的突发性紧迫性等特点,所以心脏停搏前中后的整个过程,这期间从个人到家庭、社区和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乃至整个社会,每个相关要素的构成都会成为决定心脏停搏患者生存与否的关键。抢救过程中任何失误和延误均可导致不良后果,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及经济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试问:第一,我们是否拥有足够的运气?假如在公共场所出现了心脏骤停,身边会有医学专家能即刻为我们在四分钟内施救吗?第二,我们是否可以娶到做过一百多次心肺复苏的指导工作、有心肺复苏常识和能力的妻子,或者嫁给这样的丈夫,让我们在家中就能够得到即刻的心肺复苏抢救?
因此,心肺复苏的解决方案更需精准化,中国第一部心肺复苏指南中就已明确,需精准心脏停搏发生的前中后过程、针对不同的人群、施以不同的救治技术。尤其是当心脏骤停发生时,首先需要自救,就是国际上所讲的第一目击者变为第一反应者,能够在医务人员到来前,在黄金时间内进行心肺复苏自救。而自救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那就需要更多地人拥有急救的常识和急救的条件,每一个人的生命才能得到最安全的保障,否则我们的生命会随时处在相对危险的状况之中。
平安站的意义就在于推进公民急救技能的普及,增强公民在公共场所应急处置的能力。平安站承担了平时养心、时时护心、及时救心的作用。平时通过屏幕进行健康科普教育。发生心脏骤停时,普通的民众不仅可以获取到急救物品,还可以得到医务人员的远程精准指导,让第一目击者会救、敢救、能救,成为精准的第一反应者,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这将大大有助于改变我国心肺复苏抢救院前成功率不足1%的现状,也是基于中国国情下的精准心肺复苏解决方案落地的重要措施,并将会成为平安城市不可或缺的公共设施,“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 中国的创新技术正走向世界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李静从业20多年的经历中,前10年时间在国际公司做职业经理人;后13年创业医疗领域,两段经历都是在不同领域打造新技术新品牌。公司创立之初,在不断寻找开发新技术的过程中,一个偶然的机缘李静结识了一名急救医生,他把他多年的临床科研研究与她分享,在交流当中急救医生讲述了一段抢救经历:一名中学生在操场打篮球,突发生心脏停止跳动现象,也就是心脏猝死,当把孩子送到医院进行抢救时,事故时间已近一个小时,远远超过医学上的黄金救治4分钟时限。当他推开抢救室的门,准备宣布孩子死亡时,看到一家老小跪满一地……描述到那一刻时,李静说她感受到极大地触动,她说她能想象当时的场景犹如冰冻般的悲凉与无助,所以当临床科研团队把针对心脏停跳后在黄金四分钟内的腹部提压急救技术发明介绍给她时,强烈的使命感,让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个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能够去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就如同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所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此生的使命”。
世界上最早对心肺复苏有所记载的是公元205年名医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救自溢死,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书中所描述的内容于近代演变,分别由美国人于1964年将其转化成为世界首台胸部按压机、由德国人1955年转化成为世界首台正压持续呼吸机;1947年世界首台除颤仪转化成功;2016年1月由李静和她的团队转化成功的世界首台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弥补了世界心肺复苏技术的空白,解决了胸外按压时胸肋骨骨折而带来的胸廓不能充分回弹,影响复苏质量的问题,以及规避骨折所带来的二次伤害问题。尤其是中国已步入老年化社会,老年人胸肋骨的脆弱程度可想而知,胸外按压很难得到有效的复苏。而人工呼吸也有弊端,因为施救人员在进行人工呼吸时,就会停止胸外按压,这样导致循环中断下的按压和呼吸不能同步,影响心肺复苏质量,还可能导致传染病通过口腔传播,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用技术特有的腹泵机制,完美的实现了在院外循环与呼吸同步的目的。同时,这台仪器操作简单,3分钟即可学会,机体仅830克矿泉水的重量,可以让非医务人员也能轻松上手,大大提高了施救时效。
德美瑞将腹部提压急救技术发明实现了成果转化,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作为平安站的急救装备,已经应用在全国各省的千所医疗机构,该技术相继被列入应急物资的目录库、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并入选到医学本科教材。这项拥有30余项国家专利的技术,获2020年“科创中国”榜单先导技术。在国内外医学界越来越受到重视。
点滴成就专业细致 不忘初心行稳致远
作为一名医学转化专家、企业家,在多次自然灾害中捐赠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如2016年7月,河北省武安市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水灾中,溺水情况较多,急救设备急需,德美瑞集团第一时间捐出了200万元的腹部心肺复苏仪,提高灾区民众的救治水平;2019年第一时间将设备提供至武汉雷神山医院,增援医院抗疫工作,承担起一个企业家的担当与社会责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的责任。”是啊,责任在肩,一往无前,她用单薄的肩膀扛起社会道义与企业责任,坚毅、果敢,从无退却。
德美瑞成立于2003年,公司一贯秉承“德寓厚、美誉信、瑞于行”的企业文化,GMR就是德美瑞的英文Germari中的字母G、M、R缩写,贯穿GMR字母的这道光,表达德美喘人在生命最后急救的黄金时段,为人类点燃最后一道生命之光,让生命之光穿越死亡峡谷。以GMR为企业标识,还寓意德美瑞人要把中国急救领域的原创转化技术推向世界,成为黄金急救时段的生命支持技术智造领跑者!
公司的愿景与初心的建立是与每个成员的生命与健康息息相关。团队从组建的那刻起,每名员工进入团队都会学习心肺复苏的技能,每个人都成为家庭与所在群体的生命守护者,并立下了“让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刻都能得到有效的心肺复苏”的愿景和目标,李静介绍,这是公司创业的初衷和愿景。她们的团队中流传着一句话:“我们的脚步再快些就会挽救更多的生命。”救死扶伤是大事,故而德美瑞崇尚高效与专业,由此塑造了“点滴成就、专业细致”的服务理念。
心肺复苏涉及到百姓安危福祉,社会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应是超越医学界的合力之举,才可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应急救援的作用。因此,这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如何使心肺复苏这一“起死回生”之术植根于华夏大地、融入于社会力量、成就于民族善举,就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关键所在。李静谈到,这有赖于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有赖于“以人民安康为中心”的主要精神实质,有赖于联合学会、协会、社会团体的跨学科协作,有赖于动员个人、家庭及社会各界同仁共同参与的大善所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从个人到组织,都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中华民族的善文化,传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中华民族高贵文化品性。
时间不光有长度,更有宽度。二十多年的职业素养与为了人类健康的伟大目标相结合,使纤瘦的李静看上去无比强大。这一路走来,自然也有崎岖不平,但她始终运筹帷幄,举重若轻,一步一个脚印,统筹布局,合理落地,使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得以转化,实现了医、研、产、学、用一体化,并汇聚急救医学等相关领域同仁之力,创立了中国心肺复苏系列专家共识指南、建立了中国心肺复苏系列转化应用基地、确立了中国心肺复苏系列民众公益普及之“三立”工程,她不仅刷新着世界急救行业的新高度,也拓宽着“救死扶伤”的新境界。李静和她的团队,率先将腹部心肺复苏这项研究成果成功推向了市场,使急救心肺复苏设备有了“中国原创”的标签;急诊医学领域的成果转化,已与时代同步。为改善民生、建设“健康中国”做出了杰出贡献。
你的本质是一个创造者,你的作品就是你给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最好的礼物。我们期待李静及她的团队,能够在人类健康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