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指引下,一项跨越千里的为老服务实践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结出硕果。由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组织督导、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具体执行的京蒙协作为老服务项目,近日在科右中旗圆满完成全部计划工作。该项目以精准化的心理服务为切入点,在5个嘎查社区和3家敬老院成功打造出“可看、可及、可复制”的农村牧区养老服务新范式。
系统化设计,打造全流程服务闭环
项目深入科右中旗的西日嘎嘎查、哈日道卜嘎查等五个社区及当地敬老院,基于前期扎实的需求调研,构建了“预防-筛查-干预-跟踪”的全流程心理服务体系。通过开展15场特色团体心理活动、8场身心健康知识普及讲座、4场慢病管理专题讲座,以及完成300人次的心理健康筛查与建档工作,实现了服务对象的全覆盖、风险问题的早发现和专业干预的精准化。
专业化引领,赋能在地养老服务力量
项目的突出亮点在于不仅“授人以鱼”,更注重“授人以渔”。特邀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老年公寓的资深院长现场传经送宝,为当地养老机构的管理者和护理人员开展了12场系统培训,内容涵盖沟通技能提升、压力管理与自我关怀、老年团体活动带领技巧等。同时,通过建立远程督导机制,为当地培育了一支“带不走”的专业心理服务骨干队伍,有效提升了科右中旗养老服务的整体专业水平。
本土化融合,创新特色服务载体
在服务方式上,项目充分尊重并巧妙融合当地文化特色,取得了“1+1>2”的服务效果。将“科尔沁民歌回忆圈”、“安代舞蹈疗愈工作坊”等融入团体心理辅导,让老人们在熟悉的艺术形式中敞开心扉、舒缓情绪;将曼陀罗绘画与民族图案结合,在艺术创作中实现非语言的心理疗愈。这种“接地气”的服务模式,极大地降低了老人的参与门槛,提升了服务的亲和力和有效性。
可持续性探索,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项目的成功不仅在于合同任务的圆满完成,更在于其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通过链接京蒙两地资源、培育在地力量、建立“心灵驿站”、留下蒙汉双语心理健康手册等实体成果,确保了服务机制在项目结束后仍能持续运转,真正将京蒙协作的温暖深深植根于草原。
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右中旗项目的成功实践,为东西部协作背景下开展精准化、专业化养老服务提供了宝贵经验。下一步,将系统总结该项目模式,推动其在更广阔区域的复制推广,让更多农村牧区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的心理关怀服务,切实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