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科右中旗敬老院里的笑声格外爽朗。随着京蒙协作为老服务项目的深入推进,由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派出的专业团队,将温暖的心理服务送到了5个嘎查社区和3家敬老院的老人身边。项目不仅按计划圆满完成了所有服务内容,更在老人们的心中播下了快乐、安宁的种子。
从沉默到开朗:一个老人的转变
“心里亮堂多了!”75岁的蒙古族老人宝音图在参加完“科尔沁民歌回忆圈”活动后,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感受。曾经因丧偶而长期郁郁寡欢的他,在大家共同的歌声和回忆分享中,逐渐打开了心扉,脸上重现了久违的笑容。在哈日道卜嘎查,类似的转变也在发生。工作人员通过曼陀罗绘画疗愈,让习惯于沉默寡言的老年人在色彩的挥洒中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
赋能守护者:护工们的成长之旅
项目的温暖不仅惠及老人,也照亮了日夜陪伴他们的护工。来自北京阳台山老年公寓的李院长带来的系列培训,被当地护理员小吴称为“及时雨”。“以前看到老人情绪低落,除了干着急不知道能做些什么。现在学会了沟通技巧和简单的心理疏导方法,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帮助他们了。”系列减压团辅也让这些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护工们,找到了情绪的出口和支持的力量。
文化的温度:传统与现代的智慧融合
服务中最打动人心的,是专业心理学与当地文化的巧妙融合。在吐列毛杜嘎查,心理专家将蒙古族“敖包相会”的传统文化意象融入团体活动,鼓励老人们加强社交联结;在赛罕化嘎查,安代舞的律动成为情绪宣泄和身体激活的有效媒介。这些充满文化尊重的设计,让心理服务不再是冰冷的术语,而是带着奶茶醇香的温暖陪伴。
持续的陪伴:机制保障长远幸福
随着合同内服务活动的结束,项目的影响却仍在延续。建立的“心灵驿站”成为老人们常去的谈心之所;留下的心理健康手册成为随手可查的工具;经过培训的本地骨干则成为持续提供支持的核心力量。远程督导机制的建立,更是搭建起一座跨越千里的“心桥”,确保专业的支持能够持续不断。
该项目执行负责人表示,看到老人们脸上重现孩童般灿烂的笑容,是所有付出最好的回报。京蒙协作的这份情谊,已经化为科右中旗老年人心中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一次结束,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