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万物唯度,是度学的世界观,也是度学的方法论。度是宇宙万物之道,度是人间万事之理。度体现着万物之间的和合与平衡关系。度的本质是动态平衡。适度既是万物万事达到和谐、平衡的根本,也是最佳的方法和智慧。一切以适度为上,一切以适度为优。云飞把度学应用到具体实践,结合本次全过程旱稻试验的正反经验教训,对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有些思考,今提出一家之见。这里,仅表达主要观点,即把握好三大关系,聚焦一个重点,加强一项建设,做好一篇大文章。
1.把握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促进形成适度平衡的城乡发展共同体
目前,我国的城乡差距就如同一个天平,两边一个在最高处是乡村(说明乡村轻),一个在最低处是城市(说明城市重),失衡的关系或者叫极不平衡的关系是当前制约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乡村振兴的目标导向应当是改变这种失衡的关系,关键使天平最轻的这一边即乡村加大发展重力,让天平动起来,动起来才能呈现动态平衡的良性发展局面。
从度学视角,乡村振兴的本质就是要解决城乡关系失衡问题,推动城乡之间形成合乎度的动态平衡关系,不断促进整个中国在动态中达到更高的新平衡。
据此,尤其是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人,无论是从利己的生存维度,还是从利国利民的维度,都没有道理不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心上,都没有道理不尊重农民,都没有道理轻视农业,都没有道理不懂农事。认为乡村振兴是乡村的事,不是城市的事,与己无关,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有害的。应当形成立足城市,但用力倾向农村的促进乡村振兴的大的参与系统和大的生命共同体。
2.把握好人与土地的关系,核心是把握好党员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与农事活动之间的关系,形成躬行实践、亲近大地、明白农事、支持并参与农事的健康局面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积极作为、求真务实是关键。乡村振兴靠谁来振兴?谁是主体?仅仅靠乡村人?党员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的角色如何定位又如何体现?这些问题要明确,不能糊涂。
云飞认为,讲度,一定不是指孤立的单独的一种事物、一个主体,至少存在两种事物或两个主体之间。把握好度,就是要把握好两种事物、两个主体之间或多个事物、多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度学观,乡村振兴有三大主体:一个是在乡村生活的农民,主战场在他们那里,他们当然是主体。第二个主体是生活在城里的人,消费市场在城市,科技、智力、资金等资源在城市。城市乡村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城市人当然也是乡村振兴的主体。
从生存质量和掌握的各种资源看,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对立与统一关系,城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城市的发展、城市人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以农村、农民为代价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农民辛辛苦苦生产1斤小麦,卖出1.2元。有人问,能不能提高收购价格到每斤2元甚至更高一些呢?这样农民不是可以收获更多吗?在保障社会公众生存发展的整个系统链中,种植收获粮食是初始环节,如果在这个初始环节每提高1个量度的价格,整个系统链包括商业、食品工业、到日常消费等就会涨价,城市人会受得了?社会会稳定?在世界范围,农产品价格的度,换言之农民直接生产劳动的受益度与城市运转聚焦到城市人的生活舒适度之间存在矛盾,这两个度之间如何保持一种适度,至今是难题。云飞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城市人的生活一定程度是以农村人的生活为代价的。而两者又不可分割,这就决定了城市人同样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而且是最应当发挥积极作用的主体。
第三个主体是党员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这个主体来自于前两大主体,其职能定位是组织、动员、协调各方、制定政策、做出决策、贯彻执行、促进落地变现。当然,更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而且应当是骨干力量,是起引领示范带头、推动转化落实作用的最关键、最核心的力量。
三大主体各有其度,职能定位不同、发力重点不同、活动方式不同,但彼此之间应当构成紧密联系的共同体。
不能回避一个普遍存在的重大现实问题:随着城市化加速发展,农村空心化严重,社会各种要素资源加快聚集在城市,千百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耕读文化”出现了“断裂带”。长期在城市生活工作的人,也包括年轻人,很多已经不关心农事,不懂农事,有的甚至五谷不分,更不知从何而来,心中已经没有生命之本在农事这个概念了。尤其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公务人员也不关心农事,不懂农事,即使偶尔参加劳动、调研,也不深入,缺乏真实的亲身实践过程,很难真正体验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很难真正体验农事的艰辛,很难真正了解农民的真实感受和农业农村的实际情况。忘本、不知本,浮在机关、浮在上面,沉在表面文章与文字表格游戏中,不知民情尤其是不明农事、远离农事、远离生产劳动等问题突出,这也是导致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浮夸主义、虚假主义产生的重要根源。这些根源带来的是世界观、生命观、人生观、群众观出现诸多错位扭曲问题,进而导致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公职人员和其他人员自我异化、自我变质出问题,酿成诸多悲情。这种情况无论对国家社会长治久安,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永续传承繁盛,还是对个体生命的健康、对家庭家族的传承与发展,都是极为有害的。
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亲近大地、亲近泥土,是知农爱农的第一方法途径,也是提高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增强求真务实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最朴实管用的方式方法和智慧,更是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决策创造性地而非机械地、符合实际地而非脱离实际地真正贯彻落实到位的不二法宝。
人生有度,生命短暂,如同飞鸿偶尔在雪地留下的痕迹,应当把时间精力放到有意义有价值的地方,应当求真益民。由此,从利国、利民、利己、利子孙后代、利自然界万物这五个维度,建议党员干部和公务人员应当自觉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从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和表格劳作中解放出来。建议城市人尤其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每年自觉安排一定的时间“适度上山下乡”,参加实质性的农业劳动和农事实践,参加有意义的调查研究。这看似与乡村振兴没有多大关系,恰恰是推动乡村振兴、形成城乡有效链接通达关系的最基础性工作。这最好能够形成国家政治和社会治理的一项长效机制。
3.大度至善,大我无争,把握好与农民的关系
总体上,农民是最朴实善良的。在与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无论是党员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无论是致力家乡发展的乡贤,无论是希望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其他能人良才,如何把握好与农民的关系之度呢?云飞结合本次试验过程所受的启发,建议用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老子的话检视自己的动机和行为影响。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好的善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即使停留在众人厌恶的低洼地方也照样无怨无悔地发挥有益的作用,所以水的这种上善最接近于“道”。老子接着说“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能做到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也就没有怨咎过失。云飞的意思就是说既然是为农民着想,为乡村振兴甘愿奉献,就应当是纯粹的,不要与农民争利。这才叫大格局、真君子。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章中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他又在《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中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认为,天地、江海大度无私,所以能够处在长久至上的地位。“圣人”能够做到大度尊下,无私无我,能够把自己的生命安全与得失置之度外,走在众人前面,发挥“处前”的示范引领作用,并且不与民争利。民众因此心甘情愿推崇他,他反而能够处在“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的圣境。在处理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上,如果能够把握好“大度至善、大我无争”这个度,就能够形成和谐平衡的关系,赢得群众的真正信赖和欢迎。同时,在为乡村振兴积极努力奉献的过程中,收获了身心健康、精神快乐,收获了人生的真谛,归真回到了生命的本源,达到了生命真正意义上的平衡。这难道不是我们值得追求的积极价值向往吗?
4.聚焦推动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人才、智力、资金等要素资源向农村流动这个重点
乡村振兴是事,成事在人。目前,乡村振兴难,难在缺人。一方面,乡村本身缺人,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严重,缺乏年轻人;另方面,缺人才,尤其缺带头人。围绕缺人,与人相关的人才、智力、科技、教育、文化、资金等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造成城乡之间极端失衡。
以度学观,乡村振兴的核心辐射点位在乡镇政府及周边区域,主战场在行政村域。应当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加大对乡镇和行政村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事业的投入和聚集力度。
没有产业就留不住人,就难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要制定有利于培育、发展各类经济实体的政策措施,要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在乡村治理上,把握好法德情之间的关系之度。归真求实,把积极有为与适事无为辩证统一起来,为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创造指导有道、促进有方、管理适度、民心舒畅、活力充满的良好局面。
如果把乡村振兴比作链条,那么当前这个链条即城市和乡村之间缺乏一种度(关系)的链接,这个链接就是人才。以度学观,乡村振兴的发动机在于促进城市人才(不仅仅是乡贤)向农村流动。政策措施不在多,而在管用,在可操作。应当制定切实管用可操作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种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尤其应当大力支持一大批有格局、甘愿奉献又有能力的乡村振兴带头人。
这里,云飞想特别强调,不看世界就没有世界观。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激烈,核心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的力度的竞争最终决定谁能占据主导地位和引领地位。现在我国大量的问题是高科技研究成果更多滞留在实验室、外化在论文上,不能现实转化,不能产业化,缺乏转化的中介桥梁,缺乏实践应用场景,缺乏有效管用的政策措施,因此,对推动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人才、智力、资金等要素资源向农村流动进行再聚焦,核心是在推动、创造形成“高校科研院所+农村”“科学家专家+农户”对接通达机制,形成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与农村应用场景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有机统一的合作发展共同体上做文章。积极探索充满生机活力、体现多样化统一的乡村振兴中国模式。
5.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就普遍意义上,我国农业发展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问题,尤其在广大丘陵山区,这个问题更为明显突出。通过本次“度学·旱稻”试验,云飞深切感受到充足的水源、便利的灌溉设施,对农业生产丰收极端重要。
水是万物生命之源之本,把握好农业生产之度,这个度中度的核心就是水。旱稻本质是水稻,离开水是不行的。任何农作物离开水都不行。克服靠天吃饭的局限,创造可预期的稳定的农作物生长环境条件,必须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尤其应当多建设靠近农田的“小微坑塘”,强化河沟治理,确保农业灌溉水源多样充分。
6.做好“农业、科技、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生命农业公园”
就农业作为产业而言,其单一效益是很低的,必须讲综合效益。这包括:农业是人们的生存之本,是国家存续和稳定之本;农业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农业是工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重要原始基础和能量源泉;农业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等等,农业的综合效益就在其中。对农业的正确认知,应当建立在对这些综合效益的全面认识上。
度学认为,宇宙自然万物之间存在动态平衡,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成为彼此的平衡要素,共同构成一个大平衡系统。农业的特殊属性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繁衍生息的基础性全局性根本性影响,决定了农业在整个产业系统中的独特地位和平衡作用是其他产业无法取代的。这决定了农业的永恒性,其发展潜力无限、前景无限美好。
要把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独特效益发挥出来,需要构建起人的生命(包括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平衡需要与科技、文化、旅游等产业之间合乎度的关系,推动农业文明进入“生命农业”新阶段,这就是度学的新农业观。
度学所倡导的生命农业是农业文明发展的高级表达。生命农业主要包括:
第一、生命农业是回归生命本源的。生命的本源是万千要素适度的结晶体,即构成生命的万千要素相互融合转化,形成合乎度的统一体。农业要回归生命本源,要求农业的种植要素自然化、有机化,至少是无公害的。人们吃的安全健康是生命农业的基石。目前,世界粮食危机的根源不是产量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占有及分配不合理和浪费巨大。盲目追求过度的产量,农业种植过程有害身体健康的各种要素施用过度,一方面造成土壤生态变坏,另方面带来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这是当前整个世界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由量的需求向对质的需要的转变,人们对自身和家族生命安全健康与传承的更高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安全和健康就显得更为重要,符合天道自然的生命农业必将受万众欢迎,前景无限美好。
第二、生命农业是满足人性对自由与潇洒的向往的。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当你在烈日下,悠闲地坐在太阳伞下,或品着茶,或喝着咖啡,而田地里无人驾驶的各种机械在按照设定的程序或耕地,或播种,或除草,或收割……,这就是未来生命农业“无人农场”的美妙场景。农业高科技使得农业生产变得人性化了。这样的场景目前已经在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领衔进行的实验基地变成现实。云飞曾专门与罗院士请教交流关于未来农业的前景。乡村振兴需要科技助力,需要广泛进行科学普及。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包括在云飞老家这样的山村,农业从播种、收割已经实现机械化了。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在乡村,尤其在山地多的地方,未来的农业科技手段发展趋势一定是适合当地地理环境的生产工具小型化、便利化和智能化。而智能化的无人农场(包括小微农场)将更加受农民欢迎,政府应当加大试验、推广投入力度。
第三、生命农业是“农文旅”融合的,是能够给人们带来天地人和、心旷神怡的精神快乐享受的,是真正能够体现农业综合效益的高质量农业。农业一旦附加了文化和旅游这些元素,综合效益将大大提高,农民收入也因此增长多多。
云飞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文创产品,如一个陶瓷茶杯,原来一个陶瓷茶杯外表什么也没有,只卖出10元;现在,在它的外面印上名家字画,就变成文创产品了,它就可以卖出20元、50元,甚至更高的价钱,高出的部分就是文化附加值。这就是精神文化的魅力。
另一个是,设想你到一个“生命农业公园”场景:在这里,你可以体验传统农业的人工种植和收获过程;你也可以体验未来农业无人化智能机械种植和收获过程;你还可以博览人类农业文明变迁的知识。如果你带着家人孩子来到淅川县度家村的“生命农业公园”研学、旅游(有待规划打造的未来场景),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其他独特之处。你置身于金灿灿的稻田,在其中摆个折叠桌,与家人孩子闻着稻香,品着“稻田茶宴”,喝着“稻田咖啡”,随手抚摸着沉甸甸的稻穗,那一定是心旷神怡的潇洒。再登上村东的智岳度山,俯瞰浩渺清心的丹江湖,极目楚天舒,定会感慨人生旷达之妙。到了夜晚,你在稻田里仰望璀璨的星空,品味一轮明月出度山的难得景象。饭桌上,度学源地的尊品“度山香米”是一定要首先品尝的。你会感受到,在四季分明、温和平衡、乾坤合度、山水相宜的度家村创生出的“度山香米”真是适度天成、美香流韵。如果你带着家人孩子亲自体验收割“度学·旱稻”的乐趣,这时,你把耕读文化传给他们,这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家庭传承是很有意义的。在你研学或旅游过程中,你很有可能产生这样的需求:最好把在稻田品茶喝咖啡的这块地全包了。其实,你此时买的已经不是度山香米了,而是天地人和的美妙环境、淳朴而高雅的精神文化、有效的家庭传承智慧和生命真正意义上的平衡。人类的诸多发现发明,人类的诸多智慧火花都是在度时、度势、度场的统一中,尤其在大自然中,在天地人和的激荡中创生出来的。试想,你和你的亲朋好友在金灿灿的稻田进行自由交流,在山水相宜的乡村举办论坛,进行头脑风暴,畅谈科技、文化、产业发展,畅谈人生之度、事业发展之度,一定会产生与天地对接的美妙灵感和智慧火花。类似这样的融“农文旅”一体的“生命农业公园”场景是度学倡导的生命农业的精致生活表达,一定能助力乡村振兴,呈现耳目一新的盛景。
农业是载体,文化是灵魂,科技是动力,旅游是途径,产业是支撑。以大力发展多样的各具特色的“生命农业公园”为显著表达,做好“农业、科技、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乡村才能在根本上真正意义上实现振兴与可持续发展。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的条件,探索不同的模式。
无论如何,要推动形成全国上下合力共度的乡村振兴大系统、大共同体。这尤其需要:政策措施管用、科学规划跟进、领导干部带头、城乡互动融合,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贯彻好落实好。
2023年12月17日于北京整理、总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