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度学·旱稻”试验日志全文(十)

“度学·旱稻”试验日志全文(十)

十四、收成分析与前景展望

1.影响产量的因素分析

为什么说首次试验是成功的呢?试验地亩产量是正常的符合实际的?许多人问云飞“亩产多少?口感如何?”这是人们最关心的两个指标,如何看待?

这次试验,不是常规传统种植(注:在世界范围,常规传统种植方式广泛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常规传统种植注重单一农作物的种植经济效益。)云飞认为,既然是首次试验,为什么还要施用种衣剂、化肥、除草剂等利于提高产量的常规要素呢?这些常规要素对提高亩产量是一定的,不需要试验来确定。云飞度观慎思世界范围农业种植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尤其是从发展生态农业,特别是面向未来,从回归生命本源,发展“生命农业”的新视野,决定放弃原来已经购买的种衣剂、化肥、除草剂等要素,改为有机种植。从某种意义上说,云飞在进行回归生命本源的“生命农业”的试验或者叫“度农业”的试验。因此,亩产多少尽管重要,但在云飞心中,不是首次试验最主要的考量标准,而把品质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放在优先地位和最高尺度。注重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农作物的营养价值和对人们生命安全与健康的价值。这是权衡分析本次试验的最重要主线。

除此之外,云飞认为,在旱稻种植的普遍意义上,做如下要素分析也很重要,对今后提高种植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有很重要的改善意义。

第一,品种因素。选择不同的品种,对产量影响很大。本次试验,云飞采用中国农业大学香型旱稻新品种--旱稻18,属长粒籼稻,在当地能接麦茬直播,一年稻麦两熟两不误,非常适合当地农民的种植时空实际。“旱稻18”属于细长粒,亩产原本按照常规种植方法,各种要素齐备情况下,亩产在700斤-1000斤之间。

第二,这次试验,没有施用种衣剂、化肥、除草剂等这些有利于提高产量的常规要素,只是在播种前每亩施用腐熟的农家肥500斤,而农家肥施用量最好是每亩2000斤。这次试验施用农家肥,用量太少,没有到位,影响产量。

第三,这次试验,最大的问题是节令问题。农事活动必须按照节令及时进行,早一天播种与晚一天播种,效果就不一样。应当在5月底6月初播种,即麦子收割完就马上播种,这样气温高,光照充分,有利于稻子生长增产。而本次试验,播种足足晚了10-15天,最晚播种的延迟了20天。铁明提供的一个重要情况是6月6日前后有两场雨,如果在这两场雨之前播种,今年的局面更不一样,可惜种的晚,没有赶上。

第四,这次试验,从6月16日播种到10月29日收割,周期136天,时间跨度是正常的。稻子生长过程分为拔节期(注:禾谷类作物生长过程中茎的节间向上迅速伸长的时期,一般以全田50%以上植株的第一茎节露出地面1.5-2.5厘米作标志。此时植株生长快,需要大量水分、养料。)、孕穗期(注:禾谷类作物旗叶的伸长、展开直至抽穗前称为孕穗期。拔节至孕穗期是作物从起身拔节开始至抽穗开花前这一阶段,亦称营养与生殖生长并进期。)、抽穗期(注:禾谷类作物发育完全的穗,随着茎秆的伸长而伸出顶部叶的现象。一般抽穗期是指全田50%植株开始抽穗。抽穗期是决定作物结实粒数的关键时期,需要特别管理。)和灌浆期(注:作物的一个生长时期,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蛋白质和积累的有机物质通过同化作用将它们储存在籽粒里的一个阶段)。这次试验,值得吸取的教训是,对出现的旱情缺乏敏感,估计不足。在孕穗期前出现旱情,有些地块卷叶非常严重,甚至近乎枯干。抗旱不及时,抗旱的策略有些失误,没有对各试验地进行同时灌溉,灌溉手段传统、落后、效率低。这对稻子生长特别是产量影响极大,教训深刻。

第五,这次试验,种子好,播种量每亩10斤种子,有些多。造成株距过度稠密,不利于分蘖,不利于光照,也影响产量。

第六,这次试验,没有对土地进行任何改良,尤其是没有平整土地,对有一定坡度的地方顺其自然,导致同一块地,平坦的地方墒情好,有坡度的地方墒情不好,有的坡地虽然采取漫灌的方法,但水流失快,不利于生长、结实。许多籽粒不饱满,有大量秕子。如果水分充足,墒情一直好,秕子就会大大减少,仅就这一项,每亩至少能多收获100斤。(注:从筛出来的秕子量看,如果饱满,至少增加100斤。)

第七,这次试验,病虫害虽有,但及时防治,没有多大影响。

上述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这五方面都属于旱稻种植的管理问题。管理真的太重要了。农事当然首先要顺应自然天时,但绝不可顺其自然。要自觉主动把握好各方面的度,做到提前谋划、及时跟进、系统管控,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2.综上评价分析

在采取有机种植方式且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能够达到丰收如意,是很不简单的。云飞认可,村民们都说首次试验能够有如此的收成已经很好了。对上述问题和不利因素,村民们也都有感受。假如把上述问题和不利因素去掉,依然采取有机种植,这次旱稻试验的亩产量是完全可以达到600斤-700斤甚至更高的(注:云飞日志中的重量单位是“斤”。)如果采取常规传统种植,亩产达到甚至超过900斤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次试验,也说明,在我国中原地带,尤其是在旱地占比较多的地方,种植旱稻不仅可行,而且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很多人问云飞:“度山香米口感怎么样?亩产怎么样?”云飞在试验的开始和中间阶段真不敢回答,但现在可以自豪地说:“品质就是好,口感就是香。”“亩产嘛。看你从那个维度,度学·旱稻,讲究的是生命农业,首次试验可以说是丰收圆满,未来前景无限好!”事实上,参加“度学·旱稻”丰收节仪式的领导、嘉宾、乡亲们和北京的一些专家实际品尝验证,都说“度山香米的香很独特!”有一次,北京的几个专家因时间关系没去现场参加收割仪式,请云飞在饭店吃饭,接个风,让云飞带几包度山香米尝尝。其中一个专家竟然亲自带上电饭锅,现场蒸,扑鼻的香充满房间,单间外的大厅服务员和其他人说“什么香这么浓?”有一天,云飞到发展中国家工程技术科学院院士何晨光那里交流北京现代农业公园建设问题,顺便带了盒试验成果“度山香米”。中午一起吃饭,何先生老家是全国有名的种稻大省,他说要品尝一下,就请厨师现场熬粥,尝了第一口就说“这米真好!真香!”

在农业生产领域,产量与口感总是存在一定矛盾的,两者之间有个度界。口感好,意味着品质好。尤其是有机种植,不可能对产量有过高期望,更不能浮夸,不能自欺欺人。产量高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口感。适度是度学的灵魂,度学主张一切以适度为优、以适度为上。因此某种意义上并不是产量越高就越好。万事有度,产量也有度。在产量与口感之间是存在一种适度的。“度学·旱稻”要的是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更看重的是高水平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因此,这次度学·旱稻种植过程讲究有机化和回归生命本源的真义,注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而这正是度学倡导的生命农业的境界。

3.两种种植结构综合效益的现实性和预测性比较

云飞不能把这次试验过程和结果作为普适性尺度来衡量其他地方的种植结构与效益。仅仅以云飞老家的实际情况为案例,进行求真求实求未来的思考。

目前,在我们度家村,种植结构单一,上半年主要种植小麦,下半年主要种植玉米。小麦亩产在800斤-1000斤,按最好收成1000斤计算,每斤收购价1.2元,每亩卖出1200元。但每亩要付出的硬成本至少420元(包括种子50元、旋耕每亩60元、化肥每亩100元、除草剂每亩50元、增长增收防虫的每亩100元、收割每亩60元)。除去这些硬成本,剩余780元。小麦播种到收成6个多月。也就是说,单纯从种地看,一个农民每月在每亩土地上的收入100元多一点,这是最好的情况。如果把农民的辛勤劳作算进来,无论如何,种地是赔钱的。下半年种植玉米的收成与种植小麦比,是近乎一样的。如果种植花生,1亩地出产100斤,每斤3元,可以卖出300元,除去化肥、打药、种衣剂100元、旋耕60元,每亩剩余收入140元。如果种植芝麻,1亩地最好的能出产100斤,每斤卖6元,可卖出600元,除去成本种子化肥100元,剩余500元,算是不错了。这是好年的情况。农业目前就普遍意义上还是靠天吃饭。如去年,老家没下多少雨,玉米、花生等几乎绝收。如果一家有一个人在城市打工,家境就大不一样。按照亩产的年收益算,一个农民在家干一年的收入顶不上他的家人在城市打一个月工的收入。所以,农民真的不容易啊!要真心感恩农民的辛苦。要热心对待、真心关爱在城里工作的农民工,他们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家庭振兴”的经济支柱和精神支柱啊!

如果把目前的种植结构改变、丰富一下,比如种植旱稻(但不必一定全是旱稻,云飞只是根据家乡自然山水、文化等具体情况,以旱稻种植为案例。),每亩的综合收益会有多大变化吗?

第一个维度:单纯产量收益和品牌价值。在我们老家种稻,无法与种稻面积大的省市地区比高低,也没有必要比,关键是种出特色、种出品质、种出品牌、种出综合效益,让农民增收高兴。按照有机种植方法,如果管理跟上,各种要素比较齐备,市场有销路,每亩旱稻产量按照最低500斤计算,出精米325斤(注:精米率一般指的是精米重占稻谷重的百分率,其范围通常为65-74%,云飞按照65%计算),每斤按照最低10元计算,亩产经济效益是3250元,这个说法村民都同意。如果按照每斤20元计算,亩产经济效益是6500元。如果按照每斤50元计算,亩产经济效益是16250元。如果把“度山香米”这个品牌价值增加上(注:品牌价值一般占比50%到70%),变成基于有机食品、生命农业的文创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按照每斤100元计算,亩产经济效益32500元,就相当可观了。这虽是理论推算,但不是不可能。即使按照亩产经济效益3260元这个最低标准度量,也远远高于种植小麦、玉米的效益。村民们告诉云飞,连他们也能吃上五常大米,五常大米的品牌影响力有多大可想而知!所以云飞把这几个算法告诉村民,他们都赞成。所以,在云飞家乡,种植旱稻,打造度山香米品牌,对农民结构性增收意义重大,这是村民为什么支持试验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个维度:农业+科技+文化+旅游维度,简言“农文旅”融合维度或者说未来生命农业典型代表“生命农业公园”新维度。这是云飞本次试验的核心目的。云飞一直在北京中关村工作,对科技、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做过长期研究,并从事过相关策划、促进工作。把科技、文化、旅游元素与生命之本的农业进行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互动融合,是今后乡村真正振兴的重要途径。以云飞老家为案例,如果利用南水北调水源地自然生态优势,把独一无二的度学文化植入其中,把度学源地打造成具有国家影响力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农文旅新胜地和科技、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那将是乡村振兴的一个新表达。由此,云飞提出要吸引、整合资源,在家乡打造“生命农业公园”新场景。而具有生命底蕴、以金色为裳的水稻(包括旱稻)属于景观农业,对整个目标的达成起着“前行者”的催化作用。水稻(包括旱稻)对塑造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文环境亮度具有独特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云飞要不惜代价进行旱稻试验的根本目的。

第三个维度:又回到亩产经济效益本身这个维度。试想一下度学提倡并致力推动的未来生命农业场景:如果你是游客,置身于稻花香里,或与亲朋好友研学交流,或教育子女体验耕读的乐趣,或在金灿灿的稻穗环绕中品茶论道,仰望星空赏明月出度山,你一定会产生品味“度山香米”的冲动。几年前,云飞在海南五指山牙胡梯田参观,美妙的场景激发云飞现场购买品尝的欲望,云飞到附近的村子购买却没有。直到在一个60多岁的老人家里发现还有一堆没有脱壳的稻谷,云飞以50元一斤的价格,买了100斤稻谷到附近的镇上碾成米,送给亲朋好友,这就是景观农业的魅力。也许有一天,你到云飞家乡,买的不是多少斤“度山香米”,买的是整块地的怡人环境、劳动体验的过程以及健康的文化享受。云飞坚信这样的场景一定会在度学源地淅川县度家村呈现。

综上所论,仅从云飞老家实际情况出发,改变一下种植结构,将水稻尤其是旱稻丰富进来,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是综合性的,是巨大的,前景无限好。

话又说回来,云飞不是唯稻主义者。万物各有其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各有适宜种植的作物。就是同一个地方,地质条件、海拔高度、水源远近等要素也不同,也各有适宜种植的作物。云飞最近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请教未来农业时,他的“三山说”很好。他说“山顶种树,山腰种果(树),山下种粮”,说的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在多样性中形成相宜的生态平衡。度学认为度的本质是动态平衡。自然界是个动态平衡系统,多样化存在是动态平衡的灵魂。在旱稻种植和推广这个问题上要实事求是,更要事事求度,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合乎度的生态平衡。

国普网

国普网视

国普网视(国普网)是以资讯、图片、视频发布为宗旨的融媒体平台,致力于展现视线里的中国,用多元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为公众呈现一个真实、鲜活、多彩的中国。目前,国普网视与多家国家级社团联合开通了三农、中医康养、拥军爱警、丝路文化等行业频道。
1、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普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栏目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栏目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网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2、凡本栏目注明“来源:国普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栏目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栏目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应在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普网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栏目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580770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